育儿:当孩子有「隐形朋友」的时候,爸妈要怎么面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莉妍发现两岁半的女儿小薇不时自言自语,对着旁边有说有笑,甚至还有递玩具、餵点心的动作,就像有个隐形人在旁边似的。有一次不禁问她:「你在和谁玩呀?」小薇指着身旁空无一物的地方说:「我在和尼尼玩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莉妍听得有些发毛,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和先生谈到这个情形,两人开始疑神疑鬼,认为小薇该不会有灵异体质,看得到家里不好的东西吧?
与空气对话是培养想像力的起点
有些孩子学会讲话之后,除了玩玩具、看绘本以外,会有另一种游戏方式;他们开始为绒毛玩偶取名字,当成朋友一样玩耍、聊天,或是和空气对话,彷彿有个爸妈看不见的「隐形朋友」,如影随形陪着孩子。
这样的情形最早可能在两岁前就出现,尤其容易发生在独生子女,或与弟妹年纪相差较多的大宝身上。爸妈看了或许会感到不安,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体质,还是需要到心智科去做诊断治疗?」有的爸妈直接厉声斥责,表示没看到任何人,孩子不应该说谎。出发点虽然是在规範行为,却容易扼杀孩子的想像力及创造力,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变得「不敢作梦」。
其实对孩子来说这是正常的成长进程,他们在肢体和语言的发展到了某个程度,会有想要模仿週遭所见所闻的欲望,特别是把大人之间的对话,或是对他们说的话、做的行为记录下来,再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有创意的孩子就会进行角色扮演,赋予玩偶名字和性格,甚至想像身边有一个虚拟的朋友,再建构许多幻想情境,与这个朋友进行互动,可说是他们培养想像力的起点。
孩子长大,「隐形朋友」就会自动离开
一般来说,孩子在步入学龄期,接触到许多同侪,生活圈逐渐扩大之后,这样的行为就会慢慢消失。所以爸妈不用太担心孩子的心智是否异常,并刻意让他们「面对现实」,不妨就让孩子藉着与「隐形朋友」的互动,满足他们的幻想空间吧!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创造力,对孩子将来无论是学业或才艺上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不过,爸妈同时也需要观察孩子是否会过度沉浸在幻想的虚拟世界,而对现实的人际接触、同侪相处感到排斥、畏惧或恐慌。此外,若此情形过于频繁,也可能反映孩子内心的孤独,渴望在生活中有一个玩伴,爸妈若无法给孩子其他兄弟姐妹,应多花时间陪孩子,增加更多的亲子互动;毕竟再多再好的玩具,都比不上实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