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把孩子「送出国」不见得比较好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书中,我部分记录了女儿从台湾转到德国求学的经验,引来了两个误解,使我不得不说明。容我再说一次:我从来不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教育体制,德国教育有其长处,当然也就会有其缺点。但德国教育的某些长处,却最适合拿来对应烛照台湾教育的严重问题,我从头到尾关心的,不是德国教育,而是台湾的教育。
还有,我从来不相信,更不可能主张,将孩子送出国去念书,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尽可能忠实地描述女儿在德国的辛苦挣扎,就是希望提醒一部分的家长:别拿「送出国」当自欺欺人的逃避,就算有能力、有余裕可以将孩子「送出国」,那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万灵丹。
这里藏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盲点,会想将孩子「送出国」的家长,往往都对台湾的教育有了一定的看法,通常是失望的看法,强烈的动机是让孩子离开台湾教育体制,有着这样的心理,这种家长常常会理所当然认定「送出国」去的教育环境就一定比较好,不会、甚至不愿意真正去探索、理解那究竟是一种什么环境。因为先入为主的美化,他们也就不会认真地、诚实地面对孩子进到那样的教育环境中,会受到什么样的负面冲击。
去美国念书,不是先把英文準备好就好了。还有,美国教育对美国孩子会有的效果,不必然就能产生在台湾孩子的身上。在台湾受教育,孩子是在群体中,做为群体的一份子成长,绝大部分的状态与问题,都和群体里的其他人一样。但到美国或其他外国去受教育,孩子就是特殊的个人,没有人能预见、能有把握他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怎样的困难。
我真正要说的,努力要指出的,是检讨我们怎么会弄出这样的痛苦局面来?一边是台湾的教育体制,让孩子在这个体制里注定一定要浪费生命,成长学习最好的时光,却逼他们只能学那么少。现在正準备一个月后考「会考」的国三孩子,回头看看,自己这一年来大概没多学什么吧?一整年的时间都耗在複习课本,準备考试,三年学那么几本破课本内容,不浪费吗?如果可以不被课本内容限制,本来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光阴,可以学多少知识或技能啊!
另一边,想要摆脱台湾教育这种浪费,少数家庭选择让孩子到国外受教育。这选择不必然比较好。这选择给孩子较大的空间,但也就意味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同样在学习成长的黄金时间中,这样的孩子必须多耗费许多心力去适应环境、面对孤独与隔绝,还没有把握一定适应得过来,一定能找出和那个陌生社会平和相处的方法。
这不是二选一,这是两种困境的煎熬。选择留在台湾的,扭曲地矇起眼来不要看到孩子在浪费生命,逼迫自己不要想、不要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孩子原本能多学多少、发展多少。选择「送出去」的,就不扭曲吗?不也是扭曲地矇起眼来假装看不到孩子必须经历的痛苦,不要去想孩子将长成什么样的人的诸多恐怖不确定变数,而且还不敢诚实地研究孩子去的那个社会如何对待像他这样的外来学生。
为什么?为什么不存在一个最简单、最正常的选择──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社会里,受到基本的家庭与群体保护,找到自己内在的天分,依照自己的能力培养知识与技能?
为什么他要嘛被这个教育体制取消自我,要嘛就得离开这个社会,被取消公民的身分与权利? 为什么不存在一个最简单、最正常的选择──孩子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公民,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长大后依照他的知识与技能投入构建这个社会?
我们不正常,真的,极度不正常。我努力想做的,不过就是让稍微多一点人愿意承认:是,我们不正常,极度不正常。别再躲在各种自欺的机制中,想像反正我的孩子考试可以考得不错,或我们家有足够条件送孩子出国,就觉得这样的不正常不干我的事,是可以被忍耐的。
容我再说一次,教育不只影响你的孩子,教育决定了这些人长大之后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而我们都活在这样的社会里。
《勇敢地为孩子改变:给台湾家长的一封长信》
搜更多「 孩子、出国、不见、比较」相关经验新知。
搜寻,就从babyhome开始。
分享 列印 收藏
杨照:我们给老师很大的责任,却缩限他们的权力 除了烤肉、吃月饼外,还有这3种中秋亲子游戏
延伸阅读
- 4大临床常见影响怀孕的问题 从基础体温曲线看得出!
- 月亮杯取代传统卫生棉、条,方便之外还可能增加受孕机率!
- 孩子常一遇到困难就习惯转头找帮手?透过小游戏培养勇敢与自信
- 不同家庭背景导致教养方式不同!2招避免夫妻争执
- youtube kids竟播放暴力自杀影片!家长可先「将不当影片进行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