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孩子7岁以前学语言的「方式」是关键 将影响一辈子!
或许我们生来都有同样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但是也需要触媒来激发这种天赋潜能,也就是接触语言、与他人互动。
以牙牙学语的阶段为例,婴儿的呢喃可爱有趣,慢慢被理解为正规语言的必要先驱。科学家注意到,全世界婴儿牙牙学语的方式非常类似,直到满週岁之后才开始出现不同,这时候他们会努力发出母语用字的声音。为了从无意义的噪音,转变成有意义的语言,孩子必须向真人学习真正的语言,电视派不上用场,关键在于与他们身边的成年人进行高品质的互动。
婴儿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将语言操控自如,往往让人觉得语言学习本身很简单,其实基础在于主动、反覆、複杂的学习。不论父母居住的地理位置或社会地位如何,当妈妈对摇篮里的婴儿叽哩咕噜说些儿语时,当爸爸专心聆听三岁大的子女对他喋喋不休时或重複诉说笑话,正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绝佳时机。
当然,这种主要发生在亲子之间的语言互动,品质差异很大。如果幼年形成期恰好居住在战地,那么横在面前的许多障碍之中,也会包括欠缺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因此自然不利于建立那些关键的、影响终身的语言基础。
其实亲子语言互动不需要多么讲究,英国国家识读基金会(national literacy trust)所发行的《对宝宝说话》(talk to your baby)报告,举出大量可能导致﹁越来越多孩子出现沟通困难﹂的问题。
越来越多儿童使用奶嘴,堵住孩子的嘴巴,是不是罪魁祸首?还是因为大部分现代婴儿车都让孩子面朝前方,看不见推车子的人,刚好和老式娃娃车相反?还有一个可能原因,是否家长太常埋首滑手机,顾不得和宝宝说话?
许多人过着现代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意味我们期望孩子自己获得说话的能力?反正他们周遭有那么多噪音。这样想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需要的不是噪音,而是直接、亲密的互动,这样他们才能够直接向父母学习所需的技巧。
当然,儿童收看电视也成为砲声隆隆的焦点,因为看电视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接受早期语言刺激的方式。稍后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这个现象,也会讨论手机应用软体与触控萤幕的时代,如何席捲全球。
没有人真的知道,这些东西对我们的语言会产生什么冲击,但是绝对能肯定的是,大部分孩子过了五岁之后,学习语言就变得困难很多。有力证据也显示,如果不趁着孩子六、七岁以前,让他们以正确的方法接触一个语言,那么就可能永远也学不会了。
父母与子女在家里头的语言学习关係,可能因为诸多因素而改变,但是学校教授语言(尤其是第二语言)的方式,竟也呈现很大的全国性与地区性差异。不仅是教授的技巧和时机不同,对于灌输孩子学习说其他语言的重要性,看法也有天壤之别。
《全球教养圣经》